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佳節(jié)之一的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又被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
在春秋之前端午節(jié)是祛病防疫的節(jié)日,后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中國漢族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jié)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端午節(jié)基本人人都會做的就是吃粽子了。有時間有條件的家庭會打粽葉,買好糯米和餡料,自己動手包,健康又營養(yǎng)??梢宰寣殞氃谝慌杂^看,大一點的也可以上手跟媽媽或者奶奶學包粽子,體驗過端午節(jié)的樂趣。
順便說一句,孕婦也是可以吃粽子的哦。 因為粽子大部分都是用糯米、板栗、豬肉、花生等五谷雜糧和肉食包成的。
云臺電機但是為了孕婦及寶寶的健康,不要吃過多。粽子吃多了不太好消化,而且熱量較高,吃太多對身體并不是很有利的,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也不宜多吃粽子。
下面和育姐一起來看看,端午還有哪些習俗吧。
躲端午
舊時端午節(jié)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jié)。躲端午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此習俗宋代似已形成。
也就是說端午放假,可以帶寶寶回趟娘家看看孩子外婆/姥姥。
賽龍舟
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很多人都不可能真去賽龍舟,所以可以帶著寶寶看一場精彩熱鬧的龍舟比賽,感受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
放風箏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據(jù)說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
航模電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故稱為“紙鳶”。
這下可以告訴孩子風箏又叫“紙鳶”,過節(jié)期間找個好的時機和空地,帶上“紙鳶”和孩子出去走走吧。
系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所以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因而,端午節(jié)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育姐小時候就挺喜歡五色繩的,因為顏色多又好看,女孩子系在手上就像是戴了一個精致的手鏈。
采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藥,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對茶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帶著寶寶去體驗一番采茶制茶的樂趣。
斗草
斗草又稱斗百草,是中國民間流行的一種游戲,屬于端午民俗。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韌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狀并各自用勁拉扯,以不斷者為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斗草,被稱為"武斗"。
所謂"文斗",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采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后,誰便贏。因此玩這種游戲沒點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yǎng)是不行的。
“武斗”充滿競技樂趣,能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文斗”則可以趁機教會寶寶認識各種植物,親近大自然。
畫額
畫額,傳統(tǒng)節(jié)日習俗,在端午節(jié)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以鎮(zhèn)邪。
相信不少男孩子應該很喜歡,額頭畫上了兇猛的“大老虎”,多威風!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最后又說回到吃粽子,畢竟國人的第一屬性就是“吃”嘛。我國的各個節(jié)日都要吃對應的食物,端午當然要吃粽子了,怎么著都要過節(jié)的。
吃粽子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
無刷電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帶著寶寶們趕緊吃起來吧!育姐比較喜歡沒有餡料的白粽,然后沾糖吃,不過咸香的火腿肉粽也超好吃??!